案例5 光周期现象与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5-09-15文章来源:

1. 案例对应章节

7 2 植物的光形态建成

2. 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光周期现象及其在植物开花调控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理解光周期调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3)思政目标:通过光周期现象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感。

3. 案例主要内容

1)案例背景

光周期现象是植物光形态建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植物的开花时间受光照时间调控。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对光照需求不同,这一特性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例如通过人工光照调控作物开花时间,提高产量。

2)教学过程

孔凡江研究员回国从事大豆研究10年,致力于解决我国大豆单产较低的关键问题。他与团队合作,首次系统报道了大豆驯化过程中开花期基因的进化与选择分子机制,确认光周期开花是作物核心的驯化性状。这一成果为大豆分子模块挖掘与设计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通过光周期调控,研究团队成功优化了大豆开花时间,为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栽培品种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大豆产量,也为其他作物的光周期调控育种提供了借鉴。

光周期现象的研究与应用不仅为大豆等作物的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孔凡江团队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3)案例启示

农业现代化:光周期现象的应用展示了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人工调控光照,实现作物精准开花,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乡村振兴: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推动农业科技的持续发展。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赵连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