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对应章节
第6章 第2节 赤霉素类
2. 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赤霉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
(2)能力目标:理解植物激素调控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思政目标: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增强学生科技报国的使命感,树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3. 案例主要内容
(1)案例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加剧了土壤盐碱化,导致可耕地减少和作物产量下降。水稻作为中国重要粮食作物,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改良水稻品种的抗逆性和产量,成为农业科学家亟需解决的难题。
(2)教学过程:
林鸿宣院士团队与林尤舜团队通过调控植物激素赤霉素水平,成功提高了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该研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标志着水稻种植领域的重大突破。
研究发现,通过调节ATT2基因,赤霉素水平被精确调控至最佳中等水平,从而平衡活性氧与耐逆基因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这不仅提高了水稻的碱-热抗性,还显著提升了产量。
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水稻,还可推广至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的育种改良,为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策略。
赤霉素调控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水稻抗逆性改良和产量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其他主粮作物的育种改良提供了新思路。这一成果不仅是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更是对农业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们,面对气候变化和土壤问题的双重挑战,科技与自然的结合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3)案例启示:
科技报国:科学家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体现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创新精神:研究团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调控植物激素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展现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
粮食安全:该研究为“中国饭碗”提供了有力保障,增强了学生对粮食安全的责任感,树立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