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25-02-2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级学科名称:生物学

一级学科代码:0710

适用范围:  学术学位硕士

培养单位名称:

生命科学学院

填表日期:

2024715

 



 

一、学科概况

生物学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收动物学方向的研究生,随后逐渐开始招收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现有导师52名(含兼职12名),教学和研究人员53人,其中教授17人;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拥有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各1个,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4个。现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校实验室,山东省强化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本学位点仪器设备总值达56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约9000m2,仪器设备总值5600余万元。目前本专业已为社会输送了多名生物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管理人员。

二、培养方向

1.动物学

培养掌握野生动物形态、生理、行为和分子等相关理论知识,具备研究野生动物种群演化历程和动态变化规律,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策略及其种间协同进化机制等能力的人才,解决动物多样性保护、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动物行为及协同进化机制、濒危野生动物种群遗传格局等问题

2.植物学

培养掌握植物与环境互作、综合系统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理论知识,具备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开展系统发育重建和进化机制、植物与环境互作模式等研究能力的人才,解决影响植物表型、生理功能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进化驱动机制等问题。

3.微生物学

培养掌握微生物学、多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具备开展微生物-环境互作与调控领域研究能力的人才解决微生物抗逆的分子机制,以及围绕细菌多重-交叉耐药性等开展微生物药物资源挖掘和耐药机理研究问题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培养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具备开展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解决DNARNA等生物大分子的表观遗传修饰等问题

5.遗传学

培养掌握遗传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室内试验研究和野外研究能力的人才,解决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波动环境因子及其遗传调控,物种的种内微进化与适应机制和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的遗传机制等问题

6.细胞生物学

培养掌握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具备筛选蛋白、多肽、多糖和萜类化合物,能够开展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的人才,解决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调节机制及生物体响应各类环境因子的细胞信号途径等问题,为分子模块育种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三、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和诚信、公正、向上的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生物学及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系统掌握生物学及其主要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了解生物学领域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进行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撰写中外文科研论文和专利;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胜任生物学、农林、园艺、医药相关的教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四、学制和修业年限

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不少于12个月,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5学分。

五、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负责重点指导,辅助以导师为主的3-5人导师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方法,同时注重发挥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和选修课选择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本专业研究生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硕士论文选题后,在第三学期应作开题报告并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再进行研究;在第四学期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结果按《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手册》有关规定执行;论文撰写期间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报告。

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见附表)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倡导实行讲授与研讨实验教学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根据课程性质,确定考核方式研究生学位课采用笔试考核,选修课采用考查方式考核考试成绩既可以期末综合考试成绩为依据,也可以综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等方面,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30%。学位课程70分及格,非学位课程60分及格,达到或超过及格分数,方可获得该课程学分;未达到及格分数为课程考核不及格,无法获得学分。

4.课程安排

公共学位课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时间。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由学院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系统性和衔接性灵活安排。

七、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

1)学术活动

为拓宽研究生视野,促进研究生关注本专业学科的最新进展,学术活动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为参与或主讲。本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要听取10次以上学术报告;在论文答辩之前要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情况在本科生、研究生或教师范围内作2次学术报告,共计2学分。

2)实践活动

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本专业研究生要完成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生产实践)等。实践活动考查合格后计2学分。

1.教学实践。为了使研究生在教学工作上得到一定锻炼,鼓励其进行适当教学实践,形式包括:参加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或其他形式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的考核由接收研究生实践部门与指导教师综合评定。

2.科研实践科研实践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科研实践的考核根据研究生承担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综合评定。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技术咨询、科技开发及公益劳动等,可利用寒暑假调研,以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考核由接收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部门与指导教师综合评定。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研究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生的课题选题要与导师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内容相结合,并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学位论文结合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研究生至少用一年以上的时间从事学位论文工作。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一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根据《曲阜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规定(试行)》,于第三学期末写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再进行研究。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开题报告必须通过开题报告会的形式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研究生开题报告专家小组一般由本专业方向3-5名具有硕导资格的专家组成。

3.中期考核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按照《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同意,达到学校研究生论文检测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标准,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研究生是否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在导师指导下认真修改论文,可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5.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表决,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办法见《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6.质量保证措施

坚持把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建立从师生双选、培养计划制订、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至学位论文检测、送审、答辩等贯穿培养全过程的教学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严格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持续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意识,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由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及生活管理。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落实分流淘汰机制。经自评及导师组考查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按等级评定考核成绩,并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分流。严格落实学位论文检测、评阅及申诉制度,严格把关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

九、其他

1.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2.教学大纲

3.适用年级

生物学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从2024研究生开始执行。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赵连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