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学大纲

2020年11月01日 21:52  点击:[]

《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必选课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用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用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2.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1.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理解生态学与各学科的交叉,开拓学习视野,能够跨学科解决生物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通过学情分析,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7 终身学习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创造性的解决,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3


四、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论         (支撑课程目标1

基本要求:

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理解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掌握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授课时数:理论课:3学时

教学重点:

生态学的本质与内容:环境对生物的决定和塑造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变作用。

教学难点: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论:观察法;实验法。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

一、 生态学的定义

二、 生态学历史、对象与范围

三、 生态学的分支科学、交叉学科

四、 生态学发展动态

五、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有机体与环境          (支撑课程目标12

基本要求:

了解不同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主要生态作用。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特点。掌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适应极端温度的机制及鱼类渗透压调节和陆生动物保持水平衡的机理

授课时数:理论课:9学时;实验课:6学时

教学重点: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综合、主导、限制、直接/间接、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

光、温、水、土壤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

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适应。

教学难点:

生物的适应组合;适应辐射。

基本内容:

一、 环境因子及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

二、 环境因子:光

三、 环境因子:温度

四、 环境因子:水

五、 环境因子:土壤及其它非生物因子

实验(一)果蝇发育与温度定量关系的测定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了解种群调节的各种理论假说与集合种群动态;理解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动,物种的进化与生活史对策,种内种间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参数、生命表,指数与逻辑斯谛增长方程,进化动力与物种形成方式,r-对策与K-对策,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与竞争模型,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特点与规律。

授课时数:理论课:15学时;实验课:9学时

教学重点:

种群增长模型 (与密度相关的); 种群调节方式(假说);

繁殖成效 亲本投入、繁殖成本;繁殖格局:一次与多次,生活年限和繁殖;

繁殖策略:K选择和r选择; R-C-S型生活史式样;

生物的性行为: /无性生殖;性别系统,婚配制度;他感作用;性选择。

种内关系: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

种间关系:竞争和生态位,植物的防卫作用;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教学难点:

种群的遗传变异,物种的形成与分化。

基本内容:

一、 种群的结构

二、 种群的数量动态

三、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四、 种间关系

五、 种群的行为

实验(二)种群数量调查

实验(三)种群巢区面积估算

实验(四)捕食者功能反应测定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调查方法、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理解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与群落形成的原因;掌握群落的调查方法和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授课时数:理论课:9学时;实验课:6学时

教学重点:

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类组成;种类数量特征;种间的关联

群落的结构:生活型—— 垂直结构(层片;层次);水平结构(镶嵌性);外貌;季相 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竞争,干扰,空间异质性,迁入迁出)

岛屿生物学效应

群落的动态:演替,演替系列,演替顶级

影响演替的因素:内因 植物的繁殖体 动物活动 生物关系改变;内部环境改变;外因: 外接环境改变,人类干扰

演替与功能:植被去除、植被恢复、生物调节

教学难点:

岛屿生物学理论;

演替顶级理论和学说;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基本内容:

一、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二、 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

三、 群落的动态

实验(五)鸟类巢址选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支撑课程目标12

基本要求: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食物链、生态效率、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群落类型;理解食物链理论、物质循环的意义以及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理论、生态效率、水循环与CO2循环规律,群落的识别与命名方法,地带性植被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结构:三大功能类群+无机环境 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动态及调节: 负反馈、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生产(初级生产、次级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信息传递等

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主要类型特征

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温度和水分—— 纬度、经度、高度): 森林(雨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针叶)、草地、荒漠;水域(河流、湖泊、湿地沼泽)、(红树林、河口、大洋)

授课时数:理论课:9学时;实验课:6学时

基本内容:

一、生态系统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

三、生态系统类型

实验(六)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第五章  应用生态学        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了解人口的增加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育;生物防治;理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掌握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人口增长规律,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收获理论与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全球变化产生成因及其研究的意义;

2、生物多样性的类型、成因、保护的意义

3、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Single Small Or Several Small ; SLOSS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耗竭资源的最优利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三大问题(人口、农业、环境保护);

5、受损生态系统及其恢复的措施;(生态工程)

6、生态风险评估的步骤,方法;

7、生态规划的特点及其原则;生态规划的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教学难点:

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原理;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理论与方法;

病虫害防治与抗药性形成

授课时数:理论课:3学时

基本内容:

一、 环境污染

二、 生态破坏

三、 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

四、 生物多样性保育

五、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六、 收获理论

七、 有害生物防治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生态学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为目标,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其在以后教学与教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带星号的章节为课外阅读材料。

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板书加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模式。针对师范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这一事实,本课程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倡导“案例教学”。即以某个知识点为一讨论案例,启发学生试讲,互动等。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来突出教学的真实性,使师范生在“教学现场”中发现和提出化学教学问题,获得相关的教学知识与技能。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活动表现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活动表现评价主要是学生平时在课堂学习中在案例分析与专题研讨中的活动表现,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测验与课堂表现相结合)占30%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将生态学知识运用于生物及相关领域学科中的科学现象的解释,为今后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奠定良好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1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2了解不同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3了解种群调节的各种理论假说与集合种群动态

4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调查方法、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

5)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食物链、生态效率、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群落类型

6)了解人口的增加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实验

4.随堂测验

5.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 利用生态学中与生物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初步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1)生态学与其他生物学科的结合。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随堂测验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3. 通过生态学专题知识讨论,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1)生态学专题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文献查阅、信息整理加工能力;

3)主动完成情况

1.课堂出勤和课堂讨论

2.主题发言

3.实验

4.随堂测验

5.期末考试

七、考核方式

学生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测验与课堂表现相结合)和期末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再结合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期末试卷采取教考分离、题库选题的方式。

课程目标

期末考试占比%

平时成绩占比%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70

60

分目标达成度=0.8´期末成绩/分目标总分+0.2´平时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2

20

20

课程目标3

10

20

、教材与学参考资料

教学推荐使用的教材: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生态学实验教程》(第二版),付荣恕、刘林德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生态学》 (精要速览系列,第二版),麦肯其、鲍尔、弗迪著,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科学出版社,2004年。

《动物生态学原理》 (第三版),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Manuel C. Molles Jr.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2

Elements of Ecology (fifth edition), R.L. Smith and T. M. Smith, Benjamin Cummings, 2003

九、课程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

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课程中涉及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调节与评价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并以主题发言或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上一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下一条:《生物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