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名称:生态学 |
一级学科代码:0713 |
适用范围: 学术学位博士 |
培养单位名称: |
生命科学学院 |
填表日期: |
2024年7月15日 |
一、学科概况
2018年1月生态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9月获批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本-硕-博-博士后”贯通式培养,完善了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位点建成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修复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专任教师69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8人;“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拥有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各1个,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4个。拥有“山东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省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分析实验室”,省高校实验室“湿地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强化)“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近5年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学位点建设。总体实力居省属高校首位,已成为国内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培养方向
1.动物生态学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和水生动物的栖息地选择,适应进化与分子调控机制、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互利共生机制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贡献。采用基因组学方法,深入挖掘生物信息大数据,在犬科、鼬科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动态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方向培养掌握动物多样性保护、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动物行为及协同进化机制、濒危野生动物种群遗传格局研究等领域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2.植物生态学
运用野外原位试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耦合影响的植物种质资源价值,探讨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植物和环境互作模式,黄河生态保护、进化动态及“双碳”中的作用和功能贡献。系统揭示自然选择、人工驯化和环境胁迫对植物适应性的影响。本方向培养掌握植物生态学理论研究、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和区域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3.修复生态学
研究受损生态环境的退化机制、修复技术及其应用示范。在赤潮或水华灾害生物防控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滩涂污染的生物修复等领域进行创新探索,重点阐明赤潮或水华暴发和油污引起生态环境退化机制,研发受损环境的原位和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建立适宜于赤潮爆发区和滩涂污染区的生境修复模式。本方向培养掌握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等领域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4.湿地生态学
聚焦黄河下游及河口、南四湖流域生物地化循环和营养元素迁移转化机制、黄河三角洲盐渍农田土壤氮磷养分增效机制、水文连通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及生态屏障作用机制等领域,研究湿地生态保护理论和技术,开发和利用湿地生物资源。本方向培养掌握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管理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和诚信、公正、向上的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
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生态学相关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具有继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生态学领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用外语较熟练地参阅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听、说、写能力,能通过论文的发表阐明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成果。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理论、应用、教学及管理工作,并在科学研究上能做出创新性成果。
四、学制和修业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直博生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是培养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强化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因此,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更多地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2.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3.博士研究生入学后,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和科研进展情况,听取导师的指导。如导师认为工作需要,也可聘请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博士研究生的副导师,协助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21学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2.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科研等时间。
3.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可根据课程性质,自行确定考核方式。
4.课程安排
公共学位课由学校统一安排授课时间。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由学院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系统性和衔接性灵活安排。
七、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
(1)学术活动
1.为拓宽博士研究生的视野,促进博士研究生了解本学科进展,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听取学术讲座的次数不少于15次,并做好记录,学院干预答辩前进行报告记录的检查,检查合格给予2学分。
2.为了促进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情况在本科生、研究生或教师范围内作5次学术报告。
3.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层次作为评价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曲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SCI学术论文,方可申请博士学位。
4.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国内外专业相关学术活动。攻读博士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在会议上以墙报形式或口头报告形式展示其科研成果。
5.博士生每学期应在课题组内做至少一次学术研究进展汇报,由其导师给出考评。
(2)实践活动
根据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本专业博士研究生要完成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生产实践)等。实践活动考查合格后计2学分。
1.教学实践。为了使博士研究生在教学工作上得到一定锻炼,鼓励其进行适当教学实践,形式包括:参加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的课堂讲授、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答疑解难等;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或其他形式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的考核由研究生的实践单位与指导教师综合评定。
2.科研实践。科研实践包括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完成自主申报科研课题及参与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科研究基地研究项目等。科研实践的考核根据研究生承担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综合评定。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技术咨询、科技开发及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的考核由接收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部门与指导教师综合评定。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研究计划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博士研究生的课题选题要与导师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内容相结合,并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于第二学期内初步拟定论文题目并撰写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必须通过开题报告会的形式在本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博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专家小组一般由5-7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
3.中期考核
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按照《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4.论文评阅与答辩
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同意,达到学校研究生论文检测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的标准,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研究生是否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在导师指导下认真修改论文,可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5.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表决,授予博士学位。具体办法见《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6.质量保证措施
坚持把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在工作首位,建立从师生双选、培养计划制订、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至学位论文检测、送审、答辩等贯穿培养全过程的教学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严格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生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持续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意识,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由导师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及生活管理。严格执行中期考核制度,落实分流淘汰机制。经自评及导师组考查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按等级评定考核成绩,并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分流。严格落实学位论文检测、评阅及申诉制度,严格把关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
九、其他
1.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2.教学大纲
3.适用年级
本生态学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从2024级博士研究生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