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课程思政资源1

发布时间:2025-09-28文章来源:

在无脊椎动物学教学过程中,介绍国内外无脊椎动物学领域的知名人物,尤其是院士级别的生物学家,通过了解这些院士级别的无脊椎动物学家的故事,学生们可以深刻理解科研工作的艰辛与魅力,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际上,这些科学家的故事都能够激励学生们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并且将科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这样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们理解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还能将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

以下是三位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学者,他们的故事展现了科研精神与教育情怀,可作为思政教育中的典型案例:

一、李嘉泳: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奠基者

‌学术成就

李嘉泳是中国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的先驱,1950年代发表《强棘红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等开创性论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他系统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发育规律,为中国海洋生物学科奠定了实验基础。

‌育人理念

在山东海洋学院创建国内首个无脊椎动物胚胎学课程,注重“基础研究与实践结合”,培养的学生成为该领域教学骨干。他提出“科研需扎根实验室与自然观察”,常带领学生进行野外标本采集,强调“用实物传递知识”‌。

‌思政启示

李嘉泳在战乱与资源匮乏时期坚持科研,晚年仍致力于教材编写。他常说:“学科发展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种坚守精神可激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学术热‌。

二、孙云铸:古无脊椎动物学巨擘

‌学术成就

作为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之一,孙云铸在三叶虫化石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立寒武纪地层划分体系,其提出的化石带分类标准沿用至今‌。他通过分析数十属、上百种三叶虫,揭示了古生物演化规律。

‌家国情怀‌

在抗战期间坚持野外考察,徒步穿越西南山区采集标本。他提出“地质研究要为民族资源开发服务”,推动我国矿产勘探与古生物学科结合。

‌思政启示‌

孙云铸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实践精神,可引导学生理解科研工作的社会价‌。

三、陈阅增:原生动物学研究开拓者

‌学术成就

陈阅增在英国剑桥大学完成杆囊虫生物学研究,回国后开创中国原生动物学学科体系,首次系统研究单细胞动物结构与功能关。

‌教育传承

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利用简陋设备开设实验课,通过显微镜观察启发学生兴趣。他主张“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任教,培养出大批生物学人才。

‌思政启示

陈阅增在抗战时期坚持科研育人,将爱国情怀融入教学。他的名言“显微镜下见乾坤,方寸之间育家国”,生动诠释了微观研究与宏观使命的统一‌。

教育结合点建议

‌榜样力量‌:通过三位学者“从0到1”的突破故事,展现无脊椎动物学在生命演化、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实践体验‌:设计显微镜观察实验或化石标本分析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科魅力。

‌精神传承‌:结合学者语录与手稿等历史资料,组织“科学精神”主题讨论,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

这些案例不仅体现科学家的专业高度,更彰显其家国情怀与育人担当,符合思政教育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核心要求‌。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赵连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