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1)》教学大纲

2020年11月01日 20:34  点击:[]

 













 


教  学    

课程名称   植物学(1  094093

               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2019级生物科学(师范)  

 


《植物学(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94093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课程名称

植物学(1

英文名称

Botany (1)  

学分

4

建议修读学期

1

总学时数

75

其中学时 36

实验学时

36

其他学时

预修课程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考勤、实验成绩、课堂表现等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师范)

大纲执笔人

包颖

大纲审核人

侯元同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认识植物、了解自然界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知识纽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为分析和解决实际农、林、牧生产的技术问题、植物和环境互作的理论问题等提供学术上的依据;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学科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观察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了解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科研成就,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提供入门基础以及为毕业后的专业教学提供理论知识。(支撑毕业要求3

2、与中学生物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教学设计、展示以及讲解等综合的植物学教学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4

3、把握植物学科发展动向,通过专题知识、前沿动态追踪等,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支撑毕业要求37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3 学科素养

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植物学与各学科的交叉,开拓学习视野,能够跨学科解决植物学学科及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毕业要求4 教学能力

通过学情分析,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2

毕业要求7 终身学习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创造性的解决,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3

四、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理论课程

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3

基本要求:

1、了解植物界

2、掌握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3、了解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与要求

授课时数:2学时

基本内容:

 §0.1 植物界

 §0.2 植物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0.3 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1、了解细胞的形状和大小的多样性;掌握细胞结构、功能和后含物构成;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2、掌握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以及不同分裂阶段的具体特点,了解三种分裂形式的显著差别,理解不同分裂形式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重要意义。

3、掌握植物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概念,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结果和意义。

4、掌握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了解组织系统的概念,理解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结构的复杂性、细胞内部生理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作为基础的。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后含物的鉴定、植物组织的类型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器的具体结构、细胞壁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类组织的结构特点。

授课时数:6学时。

基本内容:

§1.1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2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1.3植物细胞的结构

§1.4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6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1.7植物细胞无丝分裂

§1.8植物细胞减数分裂

§1.9植物细胞的生长

§1.10植物细胞的分化

§1.11植物组织的类型

§1.12植物组织系统

第二章 种子和幼苗(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1、掌握种子的结构、类型

2、了解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的条件、过程和幼苗的类型

3、掌握种子的休眠和种子的寿命的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教学难点:洋葱、慈姑、棉花种子的结构和出土过程。

授课时数:2学时。

基本内容:

§2.1种子的结构

§2.2种子的类型

§2.3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2.4种子的休眠和种子的寿命

§2.5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6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2.7幼苗的类型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第一节

1、了解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作用、掌握根和根系的概念、类型,了解根的发育特点

2、掌握根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以及侧根的发生部位和过程。

3、了解根瘤和菌根

教学重点: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在单、双子叶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内部及之间的具体区别。

教学难点:凯氏带、单双子叶凯氏带区别;双子叶植物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过程。

授课时数:4学时。

基本内容:

§3.1.1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3.1.2根和根系的类型

§3.1.3根的发育与初生结构

§3.1.4侧根的形成

§3.1.5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3.1.6根瘤和菌根

第二节

基本要求:

1、了解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作用、了解茎形态的多样性、了解茎的发育特点。

2、掌握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组成、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茎的初生和次生结构在不同植物中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茎和根中相应结构的异同。

授课时数:理论4学时。

基本内容:

§3.2.1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3.2.2茎的形态

§3.2.3茎的发育

§3.2.4茎的初生结构

§3.2.5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第三节

基本要求:

1、了解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作用、了解不同植物叶形态的差异、了解叶的发育特点。

2、掌握叶的结构,理解不同生态条件下植物叶片结构的适应特征。

3、掌握落叶和离层的概念,了解植物落叶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重点:不同植物叶片的普遍结构。

教学难点: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叶片发生的特化结构。

授课时数:理论3学时。

基本内容:

§3.3.1叶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3.3.2叶的形态

§3.3.3叶的发育

§3.3.4叶的结构

§3.3.5叶的生态类型

§3.3.6落叶和离层

第四节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基本要求:

1、了解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方式,掌握根茎过渡区的概念,了解根茎过渡的过程和结构。变化特点,理解植物根、茎、叶是通过维管组织的联系在一起的整体结构。

2、了解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3、了解营养器官的变态形式,掌握具体变态类型的结构特征,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具体含义。

教学重点:变态器官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根茎过渡区的结构变化过程。

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基本内容:

§3.4.1营养器官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3.4.2营养器官在植物生长中的相互影响

§3.4.3根的变态

§3.4.4茎的变态

§3.4.5叶的变态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 (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

了解植物繁殖的概念以及被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的特点。

基本内容:

§4.1.1植物的繁殖

第二节

基本要求:

1、掌握花的概念和花的结构特点,了解不同植物花的类型多样性,理解花作为繁殖器官在植物生殖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禾本科植物花的结构,了解不同植物花和花序的特点。

3、掌握花程式和花图式的编写原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应用。

教学重点:不同花的结构,花程式和花图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子房位置的变化特点。

授课时数:2学时。

基本内容:

§4.2.1花的概念和花的组成

§4.2.2禾本科植物的花

§4.2.3花程式和花图式

§4.2.4花序

第三节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基本要求:

1、掌握花药的发育、小孢子的形成、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2、了解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的概念和原因。

教学重点:花药壁层的结构,花粉粒的结构变化。

教学难点:花药壁的发育,花粉粒的发育过程。

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基本内容:

§4.3.1花药的发育

§4.3.2小孢子的形成

§4.3.3花粉粒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4.3.4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第四节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基本要求:

掌握胚珠和胚囊的发育特点和结构组成。

教学重点:胚珠和胚囊的结构。

教学难点:胚囊在不同植物中发育过程的具体特点。

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基本内容:

§4.4.1胚珠的发育

§4.4.2、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受精

基本要求:

了解开花、传粉和受精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双受精的概念、过程和生物学意义。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双受精。

教学难点:双受精的过程。

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基本内容:

§4.5.1开花

§4.5.2传粉

§4.5.3受精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

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过程及不同果实类型的结构特点,理解果实结构对传播的适应意义。

教学重点:果实类型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胎座类型。

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

基本内容:

§4.6.1种子的形成

§4.6.2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4.6.3果实和种子对传播的适应

第七节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基本要求:

掌握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的特点和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的特点。

教学难点:被子植物世代交替类型。

授课时数:1学时。

基本内容:

  §4.7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第五章 藻菌类植物(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掌握藻类和菌类的生活史类型、识别常见藻菌类、了解地衣的概念和结构特征。  

教学重点:藻菌类的生活史特点和典型藻菌类、地衣的概念和结构。

教学难点:藻菌类植物生活史过程、类型。

授课时数:6学时。

基本内容:

§5.1蓝藻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5.2绿藻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5.3红藻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5.4褐藻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5.5真菌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5.6地衣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二)实验教学(支撑课程目标123

基本要求:

1.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生物实验报告的写法。

2.植物细胞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技能,掌握徒手撕片技术,掌握生物绘图方法。

3. 植物细胞后含物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后含物构成的实验方法,掌握徒手切片技术,了解不同后含物和化学试剂的特殊显色反应。

4.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了解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的活动特点,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阶段的显微特点。

5. 植物的组织

掌握观察植物各类组织的实验技能,掌握不同植物组织的显微结构,了解染色试剂的使用,理解胞质环流的理论意义。

6. 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形成

掌握不同种子的结构特征,了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过程。

7. 根的形态与结构

掌握不同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特点,理解不同植物根系的功能和结构的关联性。

8. 茎的形态与结构

掌握不同植物茎在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上的异同,理解不同植物器官的结构特异性。掌握营养变态器官的结构特征。

9. 叶的形态与结构、营养器官的变态

掌握不同植物叶片的结构特征,理解不同生态、生理条件下叶片结构的差异。

10. 花的组织与结构

掌握花药、小孢子及胚囊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了解花作为重要的繁殖器官在植物生殖中的重要作用。

11. 果实与种子及胚的发育

了解果实和种子类型的多样性,掌握常见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掌握代表植物如荠菜、玉米、小麦等植物胚的发育特点。

授课时数:每组实验3学时。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植物学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为目标,在讲解教材的内容的同时,密切结合和植物学相关的前沿研究进展。在教学中不拘泥课本,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把握植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增强其在以后教学与教学研究中的创新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植物科学特点,除必要的实体图片外,增加多媒体的影视、动画等的演示。针对师范生缺乏实验动手能力这一事实,本课程加大实验实践考核力度,不但平时实验均要求实验绘图,而且另外增加实践考核,并计入期末成绩。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1. 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观察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了解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科研成就,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提供入门基础以及为毕业后的专业教学提供理论知识。

1)细胞、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种子和幼苗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3)根、茎和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根、茎、叶的相互关系和结构变异

5)植物繁殖器官的结构和发育过程

6)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7)藻、菌、地衣形态和生活史识记

1.平时考勤

2.课堂表现

3.实验成绩

4.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2. 与中学生物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教学设计、展示以及讲解等综合的植物学教学能力。

1)中学生物学重叠知识点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

课程目标3. 把握植物学科发展动向,通过专题知识、前沿动态追踪等,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1)植物专题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文献查阅、信息整理加工能力;

3)主动完成情况

七、考核说明

学生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考核成绩、课堂表现和实验成绩相结合)和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占60%;实践考核3次占30%;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占10%

期末试卷采取笔试、闭卷。

课程目标

期末考试占比%

平时成绩占比%

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1

70

60

分目标达成度=0.6´期末成绩/分目标总分)+0.4´平时成绩/分目标总分)

课程目标2

20

20

课程目标3

10

20

八、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 马炜梁等《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2. 陆时万等《植物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教育部指定通用教材

3. 赵遵田、苗明升《植物学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高等师范院校新世纪教材配套教材

4. 吴国芳等《植物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教育部指定通用教材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杨继等《植物生物学》,高等教育、Springer出版社

2. 贺学礼《植物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九、课程学习建议

1. 自主学习

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自主查阅课程中涉及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调节与评价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2. 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并以主题发言或研究性小论文的方式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

十、评分标准


课程教学目标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1. 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观察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了解植物学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和科研成就,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提供入门基础以及为毕业后的专业教学提供理论知识。

能够熟练掌握种子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的概念,深入理解藻、菌和地衣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类型。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植物学形态结构相关的问题,能够进行正确合理的解释,并提出独到见解。

能够掌握种子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的概念,理解藻、菌和地衣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类型。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植物学形态结构等相关的问题,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

基本掌握种子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的概念,基本理解藻、菌和地衣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类型。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植物学形态结构等相关的问题,能够进行较合理的解释。

对种子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的概念以及藻、菌和地衣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类型的掌握不很深入和透彻。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植物学形态结构等相关的问题的解释不够合理。

不能掌握种子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相关的概念。不理解藻、菌和地衣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类型。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植物学形态结构等相关的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课程目标2. 与中学生物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教学设计、展示以及讲解等综合的植物学教学能力。

能够熟练地将植物学形态解剖知识和中学生物进行衔接和拓展,能根据主题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并出色地完成教学设计。

能够将植物学形态解剖知识和中学生物进行很好的衔接和拓展能根据主题内容,较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设计。

基本能够将植物学形态解剖知识和中学生物进行衔接和一定的拓展,基本能根据主题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并完成教学设计。

基本能够将植物学形态解剖知识和中学生物进行衔接,根据主题内容,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设计也不完整。

不能能够将植物学形态解剖知识和中学生物进行衔接,根据主题内容,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合理,不能完成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3. 把握植物学科发展动向,通过专题知识、前沿动态追踪等,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文献综述能力强,能够积极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系统、深刻的观点,按时提交作业。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文献综述能力较强,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系统、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较好的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文献综述能力一般,能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对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也有所了解,对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能有自己的观点,并按时提交作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能查阅一些文献,基本能够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有关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的了解活动,基本能够按时提交作业。基本具有一些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不能查阅一些文献,不能够积极的参与有关知识的讨论,不了解当前国际科学研究热点。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提交的作业以摘抄为主。不具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上一条:《植物学(2)》教学大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