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王仁君 执笔人:王仁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生态毒理学
课程编号:093017
英文名称:Ecotoxicology
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
总 学 时:72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24
学 分:3
开设专业: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环境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物理,化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生态毒理学》它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前沿性学科,是环境类、生态类及资源类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研究各种环境污染物,尤其是化学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的不良效应及其机制、对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及其规律、对生物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防治;同时探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分布与转化的特点,及在食物网中的传递、积累和放大的规律,探讨生物标志物,为环境监测、治理及发展绿色经济服务。
(二)课程目标
《生态毒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学习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最新进展动态和先进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关注学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学习中注意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理性思维,理顺脉络,联系实际,拓宽思路,以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介绍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分支学科,生态毒理学发展的历史和展望,并介绍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掌握:生态毒理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分支学科;了解发展历史和展望;
2. 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生态毒理学的定义,任务,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
环境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概述;生态系统及其作用特征
1. 掌握:环境与环境污染概念;对环境污染物的分类有准确的了解;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 熟悉:生态系统基本特征与生态平衡
重点:环境污染物分类。
难点:生态系统基本特征与生态平衡。
第三章 毒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基本机制
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毒性作用的类型;联合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机制;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1. 了解作用的主要概念;降水监测;标准气体的配置。
2. 熟悉毒性作用的类型。
重点与难点:毒性作用的机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转运的方式;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1. 掌握:生物膜的结构与功。
2. 熟悉:生物转运的方式;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3. 了解:生物转化的因素。
重点:生物转化的方式;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难点: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及排泄。
第五章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的基本概念;生物富集动力学;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生物放大及其研究;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1. 掌握:生物富集的基本概念;生物富集动力学;生物放大及其研究。
2. 熟悉:生物放大及其研究。
3. 了解:生物富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重点:生物富集动力学;生物放大及其研究。
难点:生物富集动力学。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1. 重点掌握: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2. 掌握环境污染物生态毒性作用的特点。
3. 熟悉:细胞、组织及器官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个体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4. 了解: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景观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重点: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难点:分子水平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第七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
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转化;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1. 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2. 掌握动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转化。
3. 熟悉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4.了解人工饲养动物生态毒理学。
重点: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难点:环境污染物对动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环境污染物对动物毒性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第八章 植物生态毒理学
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方法与技术
1. 重点掌握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2. 掌握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
3. 熟悉研究方法与技术。
4.了解植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运输与转化。
重点: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机制。
难点: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研究方法与技术。
1.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2. 熟悉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3.重点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
4.掌握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重点:微生物污染的生态毒理学作用。
难点:研究方法与技术。
第十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陆地生态系统概述;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个迁移转化;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陆地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概述。
2. 熟悉环境污染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个迁移转化。
3. 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重点:陆地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第十一章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淡水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生物吸收和富集;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淡水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 了解淡水生态系统。
2. 熟悉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与生物吸收和富集。
3. 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重点:淡水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第十二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海洋、河口污染物及其生物吸收与富集;海洋与河口污染的生态毒理学效应;赤潮;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了解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
2. 熟悉海洋、河口污染物及其生物吸收与富集。
3. 掌握海洋与河口污染的生态毒理学效应;赤潮;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海洋与河口污染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难点: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 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1. 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概念。
2. 熟悉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
3. 掌握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人类活动的物理干扰和外来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重点: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难点: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详见《生态毒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
章 次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小计 | 讲授 | 实验 | 上机 | 习题 | 讨论 | 课外 | 备 注 |
第一章 绪论 | 3 | 3 | 0 |
|
|
|
|
|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 | 6 | 3 | 3 |
|
|
|
|
|
第三章 毒物毒性作用的主要概念与基本机制 | 7 | 3 | 3 |
|
|
|
|
|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 6 | 3 | 3 |
|
|
|
|
|
第五章 生物富集 | 9 | 6 | 3 |
|
|
|
|
|
第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 9 | 6 | 3 |
|
|
|
|
|
第七章 动物生态毒理学 | 3 | 3 | 0 |
|
|
|
|
|
第八章:植物生态毒理学 | 6 | 3 | 3 |
|
|
|
|
|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毒理学 | 0 | 0 | 0 |
|
|
|
| 自学加作业 |
第十章 陆地生态毒理学 | 3 | 3 | 0 |
|
|
|
|
|
第十一章 淡水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 6 | 3 | 3 |
|
|
|
|
|
第十二章 海洋与河口生态系统生态毒理学 | 9 | 6 | 3 |
|
|
|
|
|
第十三章生态风险评价 | 6 | 6 | 0 |
|
|
|
|
|
合 计 | 72 | 48 | 24 |
|
|
|
|
|
|
|
|
|
|
|
|
|
|
|
五、考核说明
课程考核办法:笔试、闭卷、实验操作;平时作业(10%);实验成绩(10%);期末(80%)。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孟紫强主编《生态毒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生态毒理学概论》,作者:史志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环境生物毒理学》,张敏琪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3. 《环境毒理学基础》,孟紫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