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11月17日 00:00  点击:[]

“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杨月伟 执笔人:陈磊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生态学

课程编号:09301512

英文名称:Ecology

课程类型专业必选课

生物科学专业: 总 学 时:42 理论学时: 24 实验学时: 18

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专业: 总 学 时:73 理论学时: 45 实验学时: 27

学 分:生物科学专业:2;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专业:3

开设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专业必选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用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同时了解应用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生态思想。能初步利用生态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并加以验证。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介绍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

第二节 介绍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学发展简史、分支学科及主要研究方法,理解生态学定义、研究内容与对象,掌握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研究内容与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有机体与环境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介绍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

第二节 介绍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

第三节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第四节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反应

第五节生物对极端温度、变温的适应

第六节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水的适应

第七节 大气、土壤、火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教学要求: 了解不同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主要生态作用。理解环境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特点。掌握生物的光周期现象、生物适应极端温度的机制及鱼类渗透压调节和陆生动物保持水平衡的机理。

重点、难点: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及生态幅随不同条件的变化,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内温动物对低温的适应,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及沙漠动物对缺水的适应,动物的缺氧适应,土壤的生态作用。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动态与生命表

第三节 种群增长模型

第四节 种群调节与集合种群动态

第五节 物种进化与选择

第六节 生活史对策

第七节 种内关系

第八节 种间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种群调节的各种理论假说与集合种群动态;理解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动,物种的进化与生活史对策,种内种间关系;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参数、生命表,指数与逻辑斯谛增长方程,进化动力与物种形成方式,r-对策与K-对策,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与竞争模型,各种种内种间关系的特点与规律。

重点、难点:种群的概念、各种种群参数及其测定方法,生命表的构建及内秉增长率等参数的计算、存活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及其生物学意义,种群调节理论、集合种群的概念,两种进化动力、物种形成的方式,r-对策与k-对策,植物的密度效应、动物的婚配制度、他感效应,种间竞争模型,竞争排斥原理,食肉、食草动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协同进化,寄生与共生。

第三章群落生态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群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第四节 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群落的动态与演替

第六节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教学要求: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调查方法、结构特征以及演替规律;理解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与群落形成的原因;掌握群落的调查方法和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重点、难点: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等等,这是它有别于种群的根本所在。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群落调查与分析技术。群落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影响群落结构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中度干扰理论。群落的波动、演替、演替学说、顶级演替理论。群落分类系统、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群落的直接排序与间接排序。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流动

第三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第四节地球上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食物链、生态效率、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群落类型;理解食物链理论、物质循环的意义以及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理论、生态效率、水循环与CO2循环规律,群落的识别与命名方法,地带性植被的特点及其决定因素。

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与特点。初级生产、初级生产的影响因素、初级生产的测定方法、食物链理论、生态效率、分解过程;次级生产、影响因素与测定方法。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地球上主要生物群落的类型与特点。

第五章 应用生态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第三节收获理论与有害生物防治

教学要求:了解人口的增加导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保育;生物防治;理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掌握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人口增长规律,生物多样性理论以及收获理论与有害生物防治的方法。

重点、难点:全球变化、酸雨、荒漠化、水资源、人口与健康。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最大持续产量、配额限制与努力限制、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与技术类型。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如该课有实验、上机、设计等环节,请注明环节名称和要求)

实验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

果蝇发育与温度定量关系的测定

测定果蝇发育与温度的定量关系

验证和加深理解生物发育的有效积温法则

3

种群数量调查——标志重捕法

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室内模拟掌握标志重捕技术

3

种群巢区面积估算

掌握超区面积估算的方法

通过人工种群模拟实验,比较巢区面积估算方法的优缺点

3

捕食者的功能反应测定

1. 理解Holling圆盘实验的基本原理,学习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功能反应的测定方法

2. 了解被捕食者种群密度对捕食者不是效率的影响

3

灰喜鹊觅食生境和巢址选择

1. 观察灰喜鹊的行为

2. 评价灰喜鹊觅食生境和巢址特征

3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1. 设计和制作生态平衡

2. 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四、学时分配

(本项编写要求:按章节简要编写各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

章 次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小计

讲授

实验

上机

习题

讨论

课外

备 注

绪论

1

1







第一章 有机体与环境

5

5

3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6

6

3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5

5

3






第四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6

6

3






第五章 应用生态学

1

1








24








合 计

24

24

18
















五、考核说明

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闭卷考试,80%)两部分组成。

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二)主要参考书目

[1]《生态学》 (精要速览系列,第二版),麦肯其、鲍尔、弗迪著,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孙儒泳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Manuel C. Molles Jr.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2

[4]《Elements of Ecology》(fifth edition), R.L. Smith and T. M. Smith, Benjamin Cummings, 2003


关闭